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配资评测论坛网,在广宁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指导下,肇庆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自2024年9月进驻帮扶五和镇以来,肇庆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刘文华教授、石文博士、姜学霞博士、肖汉洪副教授与五和镇人民政府正式签约驻五和镇开展农业科学技术服务。
配资评测论坛网
特派员团队根据深入五和镇各村了解产业和技术需求的情况,确定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开展食用菌种植,并发挥肇庆学院富硒技术优势,创新开展富硒食用菌种植产业的思路。
“出菇了!”2025年7月的一天,五和镇典型村庄源村村委委员周水华兴奋地在微信群中发出一张照片,照片上鸡蛋大小的数个竹荪蛋破土而出。很快,该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庄源村。看到富硒竹荪种植成功大家都深感兴奋和自豪。这是继2024年冬种富硒赤松茸成功以来,五和镇富硒竹荪种植技术示范又一次成功。
技术培训。发展食用菌产业重要的是要培训农户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在镇政府和驻镇工作队的组织下,肇庆学院食用菌技术团队负责人从食用菌种类、生长特性、种植所需原料、种植要点等进行了详细生动讲解,并介绍了富硒食用菌的有关知识,认真解答了种植户提出的有关问题。培训奠定了五和镇富硒食用菌产业的基础,增强了种植户发展富硒食用菌产业的信心。技术培训后庄源村和江布村30多户村民纷纷报名参加食用菌示范种植。
手把手教每一个环节。截止2025年6月,肇庆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利用特派员经费购买了稻草、玉米芯、肉桂残枝枝干等食用菌种植材料,分发给30多户农户。农村科技特派员不仅认真指导拌料过程,而且在菌料发酵的一个月内每周翻料一次的过程、菌料加硒环节及接种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到现场手把手教授。
以富硒技术创新食用菌生产方式。在食用菌菌料准备过程中,加入团队自主研发的有机富硒营养液,种植出富硒食用菌。有机富硒技术不仅提高食用菌品质,改善食用菌口感,而且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富硒食用菌可满足广东缺硒地区人们补硒的需要,促进人们的健康。
种植过程耐心指导。食用菌菌料种植后,需要约50-60天的食用菌培育过程,这个过程特派员经常到现场指导。雨天指导做好排水,天旱指导做好淋水。出菇后,指导正确的采摘方法并指导农户拓展销售渠道。
在庄源村典型村的带动下,五和镇江布村等各村纷纷学起了种植食用菌,大家学习热情高涨,每当科技特派员来指导的日子,庄源村村委旁的富硒食用菌集中培训点挤满了来学习食用菌种植的村民,村民甚至占满了庄源村村委广场上,认真地听,仔细地记,那认真学习的劲头充满了学习的渴望。“到我家基地去看看”种植户热情的邀请科技特派员到自家的试验田看看富硒赤松茸生长情况。随着一家家示范田出菇,喜悦的心情弥漫了整个五和镇。富硒赤松茸的产量也征服了种植户,每亩亩产3000-4000斤,市场价20余元,按照每斤10元地头价,亩收益能达3-4万元。
富硒赤松茸试验种植成功,大大鼓舞了五和镇希望从事富硒食用菌种植农户的信心,在市县科技局的指导下和驻镇工作队支持下,20余户村民主动要求农村科技特派员指导富硒竹荪示范种植。有了富硒赤松茸种植成功的经验,种植户对富硒竹荪种植示范得心应手多了。
为进一步激发种植户富硒食用菌种植的积极性,农村科技特派员从指导建设的历洞镇富硒食用菌基地买来一批富硒黄金菇菌包,分发给种植户种植。“只要早晚淋水,7-10天就可出一批富硒黄金菇”。简单的种植方式,色鲜味美的黄金菇,深深打动了五和镇食用菌种植户。
食用菌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五不争”优势。是“小蘑菇,大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食用菌产业的原料主要是稻草、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具有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产业特点,其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投入产出比约为1:3—5。五和镇有大量的农产品种植秸秆、肉桂剥除剩余肉桂枝干和竹笋采剥之后大量笋壳可利用作食用菌材料,即降低了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富硒食用菌产业必将成为五和镇大有可为的“钱途”事业。
在五和镇庄源村打造富硒食用菌产业示范村的过程中,广宁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发挥了组织引领与核心支撑作用。在推动科技兴农、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中,有效激活了科技人才活力,强化了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放大了典型村的示范引领效应,为全县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来源: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编辑:朱 韬
一审:梁 靖
二审:苏荣昌
三审:骆翠云
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