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成都市金牛区一诊所推出28周年优惠活动,其中“50元输3天液”的“促销”套餐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
通过视频中刊登的宣传展板文字显示,其促销套餐中主要包含参麦、黄芪、血塞通等中药注射剂,优惠后的价格通通都是3天50元。
无独有偶,就在该视频发布的几天前,安徽合肥市肥东县一诊所为招揽患者,同样挂出“诊所开业(输液半价)”的红色横幅,最后被人举报违规发布医疗广告而被匆匆换下。
当治病救人沦为价格战的噱头,争议瞬间被点燃。在部分网友看来,在医疗费用持续上涨的今天,此类促销活动为困难群体提供了真正的“实惠”。
而更多的专业人士和医生则表示,此类促销揭露了当前基层医疗领域诸多问题——过度输液的沉疴、中药注射剂的违规使用、以及最重要且被忽视的医疗安全底线。
展开剩余80%◎ 成都市金牛区某诊所将医疗服务摆上了“促销台”,其推出的“50元输3天液”的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 图:新闻截图
输液依赖症:被促销放大的健康误区
“‘输液好得快’的观念,在中国患者中依然根深蒂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健在接受39深呼吸采访时说道。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3)》披露的数据,目前我国门诊输液率从60%-70%降至20%-30%,但依然高于欧美国家不足10%的平均水平。这种对静脉输液的过度依赖,本质上是将“治病”简化为“输抗生素”、“能量合剂”的机械操作,却忽视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
成都这家诊所的促销活动,正是精准抓住了这一错误的健康观念。50元3天输液的价格,相当于每天仅16.7元,比患者自行到药店购买同类中药注射剂(如参麦注射液单价约30-100元/50ml,)便宜数倍。
这种价格优势对老年患者尤其具有吸引力——他们往往更关注"花钱少",缺乏对"是否需要输液"的判断能力。
早在2017年,广东卫健委在《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率先要求,基层医疗机构要严格掌握静脉输液使用指征,除急诊、重症外,原则上不得开展门诊静脉输液。
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诊所为提升收入,将输液包装成“预防保健”“调理身体”的服务,甚至针对健康人群推出“增强免疫力”输液套餐行为依然屡禁不止。
刘健医生表示,例如,有的老年人在没生病的情况下也习惯去诊所打点滴疏通血管,想要以此减少心梗、脑梗的发生。虽然这些药物可以暂时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循环血容量、改善脑供血,但其作用时间一般为6-8小时,并不能永久“疏通”血管,根本不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 “50元输3天液”的促销活动中,中药注射剂成为了最大的卖点。但我国早就明文规定,部分中药注射剂只能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的重症患者中使用。/ 图:新闻截图
中药注射剂:二级以下机构的违规使用之谜
不得不提,在此次促销活动中的核心药品——参麦、黄芪、血塞通注射液,均属于中药注射剂。
这类药品因成分复杂、安全性不明,一直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重灾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4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到24.6%,其中严重不良反应占比3.6%,远超口服制剂的平均水平。
更关键的是,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临床限制。根据《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绝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限定支付范围明确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重症患者",且需经医生评估后使用。例如,血塞通注射液的医保支付范围限定为"脑梗死、冠心病心绞痛"的中重度患者;参麦注射液则仅用于"气阴两虚型休克、冠心病"等危重症。
但在成都这家诊所,中药注射剂却被堂而皇之作为“日常调理”药品使用。
“基层诊所使用中药注射剂存在双重风险:一是医生资质不足,无法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需要使用;二是药品储存、配伍不规范,增加不良反应概率。”广州一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告诉39深呼吸,她曾接诊过一名因在社区诊所输注黄芪注射液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患者只是普通乏力,根本不需要输液,结果差点丢了命。
“目前三甲医院的医生基本上不用中药注射剂。大部分的中药注射剂实际上是在包括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等的基层市场销售。”她说道。
◎ 不少医疗机构试图利用患者“求廉”心理,以超低价为诱饵争夺客源。/ 图:新闻截图觉
医疗安全底线:不能让促销成为“风险盲区”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尚且有待论证,更让人忧心的“50元输液3天”的本质,是将关乎生命的医疗服务异化为可低价倾销的普通商品。
输液本是一种医疗手段,需严格遵循适应症。但在“50元3天”的打包价诱惑下,涉事医疗机构很可能会通过夸大病情、虚构疗效、压缩评估流程等方式诱导患者接受输液,甚至有可能延误重症患者的治疗时机。医疗机构将营收目标置于患者利益之上后,“小病大治”、“无病用药”等乱象便有了滋生土壤。
类似将医疗行为庸俗化、功利化的乱象,其实早已屡见不鲜。昆明市官渡区一诊所,推出“普通感冒输液会员价68元”,广东湛江医院曾挂“庆祝住院病人突破4万人次”横幅,到遍地民营口腔诊所打出“种植牙买一送一”……从基层诊所的“价格肉搏”到某些医院的“庆功盛宴”,这些行为都粗暴践踏了医疗行业的专业底线与严谨精神,严重侵蚀医疗机构的公信力与专业尊严。
医疗行业的健康竞争,应该是立足于提升技术、优化服务、精进管理。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基层诊所的日常巡查力度,重点打击违规使用中药注射剂、虚假宣传等行为;医疗机构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强化"合理用药"意识;患者则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认识到"输液不是万能药",避免被促销话术误导。
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所言:医疗的核心是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经济利益牺牲患者的健康。当"优惠"不再是医疗营销的关键词,当"安全"重新成为患者选择的首要标准,我们才能真正迎来一个更规范的医疗环境。
作者|王慧明
排版|深深
封面|新闻截图
首图|锐景视觉股票配资实盘平台
发布于:陕西省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