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应枫股票配资实盘平台
父亲曾炜是位作家,在广东省作家协会工作了大半辈子,他若健在,今年也有107岁了。父亲一辈子以读书、写书为生,最珍爱的就是书,最多的财富也是书。他年轻时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从广州行军到韶关,条件十分艰苦,他坚持把心爱的《康熙字典》与《辞海》等背上,书不离身地走上好几百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好了,父亲有了书柜,他的书越来越多,他的书柜也不断增加,内装有他写的书、他买的书,更多的是前辈、学长、作者、朋友赠送的书,把书柜堆得里一层外一层。
父亲有一个专门的书柜,用来摆放朋友、文友送来的签名本书籍,一来方便查看,二来以示他对朋友的尊重与厚爱。这些书籍,一直陪伴着父亲到生命的尽头。他留给我们子女的财富,就是那几大柜子的书。我痛惜父亲人生经历的艰辛,珍惜他与文友交往的友情,所以他的书房及书柜,我一直保存着。作为写书人,我也常翻看父亲的书柜,感觉父亲的音容笑貌仍在。后来陆续得知柜中那些签名书的作者一一逝去,我便会打开那个书柜,找到他们送给父亲的藏书,想起他们曾经与父亲交往的一些场景,不觉长叹一声,心头涌上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终有一天,我发觉父亲那旧书柜都快塌了,我便意识到,我也老了,要趁早“断舍离”,是该处理父亲的那批藏书了。怎么处理好呢?我问过一些文人朋友,他们回答是,前人的书该处理的早处理,不会留到现在。我也问过有关图书馆,然而图书馆已经有太多太多书了,地方也有限,没有太大价值的书,不会再收。
当我每每看到父亲那视为珍宝的一大柜书,我便想起外婆常说的一句话:“要就是宝,唔要就是草!”也有人建议我送到旧书摊里去。旧书摊虽然给爱书人一个方便,让他们能淘到一些需要的书,但有些朋友在那里淘来的书,发觉是原作者送给他人的书,上有签名写着“请指正、请指教”之类的恭敬语,受书者却把这书扔掉了,让旁人看到,心里不知会有什么滋味。
就在这时候,我身边出现了一个文学青年爱好者小罗。他在广州近郊竹料镇生活,他不但非常爱看书,还喜欢收藏书,建立了一个叫做“知不足斋”的书房,书房里有上万本藏书。我跟他一见如故,于是想到,我不如把父亲柜子里那些书转送给他吧!
于是,我将父亲的书柜重新进行清理,发现很多书籍,其实我的书柜里也有,藏书中的许多作者也送给了我签名本。我把这些相同的书整理了出来,其中不乏名人的签名赠书,比如《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他就亲笔签名送了好几本著作给父亲,其中不乏相同的作品——两位老人交往多年,见面时高兴,都想把书分享给好友,有时未免就送重复了。
小罗拿到名人的签名本,高兴得手舞足蹈。他开心地说,我们这些后辈只是在书本上读过张光年的诗歌,在舞台听过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如今看到他的亲笔签名,触摸到他的诗集,看到他的书本,这是多珍贵的礼物啊!从此,“知不足斋”里多了一个书柜,专门收藏我父亲的藏书,这是对父亲的尊重,也是对这些签名本藏书的尊重。
父亲留下的藏书没有被辜负。每当我去到“知不足斋”,总会先看看父亲专柜的那些书籍,往昔的种种场景便会在脑海中浮现。正如古诗所云:“赠人万卷开卷香,胜似深藏万两金。”知识是无价的,文化需要传播与传承。与其让父亲的书在我那里一直积尘20年、30年,不如转送他人分享。
如今到“知不足斋”,我不光是看看,还会情不自禁在父亲藏书的一些签名扉页上写上几句话,记录父辈间交往的缘由或片刻情景,这不但有趣,也将传承的脉络记下来了,让后人通过阅读认识这些前辈。
前人已逝,翰墨有余温,藏书真是很好的传承与记忆!
(作者系作家、广东民俗专家)股票配资实盘平台
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